農業外勞會是缺工的解方嗎?
嘉義縣從山到海,有相當多樣性的作物。不同作物有不同的收成時節,因此會有季節性、短期性的大量勞力需求,造成勞力供需不平衡。根據統計,台灣農業季節性缺工,平均每個月高達7千多人次,而農業雇工的年齡,平均已經在六七十歲上下。
嘉義縣近年力推精緻農業,青年從農的比例較其他農業縣有增加,但是大多青年農民屬於管理和技術層面,缺乏的是基礎勞動力;有些技術門檻高的作物,更是需要專業、長期的人力,因此仍然存在缺工的現象。
缺工怎解?有些相同專業的農友能夠「換工」,否則就只能選擇耕種稻米、雜糧等粗放耕作。這也造成農業成為土地利用效率低、務農收入低、擴張規模低的「三低」產業。
縣府要解決勞力不足的部分,其實能量有限。而中央推動的政策,例如「農業師傅」、「農務士」或是由農會在轄區範圍協助農民僱工,但一來是「缺兵不缺將」,二來缺口和國內能招募到的人數,實在是不成比例。
開放農業外勞,雖然並不能解決農業的結構性問題,但至少能解決目前農民的燃眉之急。